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29 15:38
近日,走進鄄城縣古泉街道丁莊村養殖場,耳畔便響起此起彼伏的“哞哞”牛叫聲,熱鬧又充滿生機。棚舍里,90多頭西門塔爾牛身形健碩,皮毛油光水滑。幾頭小牛活潑好動,撒著歡兒圍著食槽打轉。
養殖戶李存現穿梭在牛舍間,麻利地往食槽里添上新鮮飼料。“這些都是改良后的西門塔爾牛。從2020年起,我一邊搞繁育,一邊搞育肥,育肥牛1年就能出欄,效益穩得很。”李存現說。
為了給牛群提供充足的“口糧”,李存現流轉了150多畝土地,用于種植小麥和玉米。李存現介紹,小麥秸稈、玉米稈粉碎后變成了優質粗飼料,收獲后的小麥和玉米則用來調配精飼料。種養結合既省了飼料錢,又讓牛長得很壯實。
在古泉街道,李存現這樣的養牛場并非個例。軍屯村冉旭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里,200多頭西門塔爾牛在標準化棚舍里茁壯成長。與傳統養殖不同的是,這里處處透著“科技范兒”。
“我們這里安裝了自動上料機和自動飲水系統,工人只需要在控制臺前監控數據,就能完成喂養工作。200多頭牛,兩三名工人就管得過來。”合作社負責人王訓生說。高效的養殖模式讓規模擴張有了底氣。
這蓬勃的養牛產業,只是古泉街道特色養殖的一個縮影。目前,古泉街道共有30余養殖戶扎根田間地頭,除了勢頭正勁的肉牛養殖,雞、鴨、鵝等禽類養殖也各具規模,從圈舍里的“哞哞”聲到棚架下的“嘎嘎”聲,交織成一曲充滿活力的鄉村養殖交響樂。
古泉街道農業辦獸醫師劉忠欽介紹,古泉街道始終以精準服務為養殖產業保駕護航。結合養殖戶在場地、技術等方面的需求,街道主動對接資源,不僅協助規劃標準化養殖區、協調土地流轉,還邀請畜牧專家定期上門指導品種改良與疫病防控,為規模養殖筑牢技術防線。
“我們鼓勵養殖戶引入自動化飼喂、糞污處理等現代化設施,推動傳統養殖向高效、生態、智能轉型。”劉忠欽說,從解決單個養殖場的實際難題,到搭建全鏈條服務體系,古泉街道多措并舉,讓特色養殖在這片土地上持續壯大,既鼓起了養殖戶的腰包,又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穩健路子。
通訊員 劉永霞